水现在


来源 :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People's Republic of  China


淮河治理新思路 天人合一把夏季水害化成水利

2003-11-26

  新华网合肥11月25日电(记者 陈先发 包永辉) 71岁的农民赵寿友在搅拌泥浆,开始了他这辈子第15次建房。在今年夏季淮河罕见洪灾中,他居住的安徽省阜南县赵郢村,绝大多数农户房毁屋塌。 
  与往日显著不同的是,赵寿友这次建房迁出了平均4年就要遭一次“灭顶之灾”的村庄旧址。按照政府新制订的规划,他搬到了距老址1公里的安全大堤上盖房,并获得1.5万元的资金支持。他感慨地说:“以前积蓄点财产,洪水一来,冲光耗尽。这次盖房后,能过上安稳日子了。” 
  今年淮河流域的灾后重建中,像赵寿友一样迁移到安全地带建房的农民达40万人,为了补贴农民和确保新址的安全性,政府今年的专项投资达22亿元。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说:3年内迁移农民将达到120万人,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迁建运动,更是治水思路一次伟大转变的开端。人的迁出,是为了给洪水“让路”,在祖祖辈辈与洪水的争斗中,人们第一次“主动退让”。淮河治理开始从过去“人定胜天”的对抗式走向“天人合一”的和谐式。人与洪水的协调共处将成为治水新思维的基调。 
  人水争地、人占水道是淮河洪水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淮河流域现有10个蓄滞洪区和18个行洪区,居住着200万人。蓄滞洪区本是沿河的湖泊与低洼地,行洪区本是河道的一部分,本是自然形成的蓄滞洪区是洪水的“天然调节库”,却被认为“人定胜天”的人们强行占据。淮河流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15人,“人地争水”的矛盾非常突出,枯水时农民就在退出水面的洼地和河道中耕种居住,并搭起小土堤围护,久而久之就形成今天的行蓄洪区。众多小土堤使河道变窄,水流不畅。在干流遭遇特大洪水时启用行蓄洪区分洪,能大大缓解淮北大堤堤防压力。今夏淮河抗洪被迫启用了22个行蓄洪区中的9个,迁移行蓄洪区和滩地群众100万人。 
  “50年来,安徽省沿江湖泊面积减少了38.5%,沿淮湖泊群多已消失。”淮河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王玉太说:过去人们习惯性建坝拦水、建闸筑库堵水,洪水被当作“敌人”,现在看来弊端很多。像今年抗洪中百万人大迁移,事实上代价高昂。我们开始认真地思索如何把洪水这个“宿敌”化作人类的朋友。 
  从行蓄洪区和河道滩地上迁出的农民将安置在新规划的“保庄圩”、安全堤内和高于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的庄台上。记者在蒙洼蓄洪区目睹了王家坝保庄圩建设的火热场面,由一圈高堤保护的这个保庄圩能安置819户移民。保庄圩内建有医院、公厕、通讯站等公共设施。因受灾农民较为贫困,4000多万的总建设资金中政府投资部分超过了3000万元。 
  钱敏说:我们讲的“天人合一”的治水思路有两方面,一是阻水的居民要退出,既是改善和保全人的发展环境,也给洪水让道;另一方面,我们想办法“让水留下”“洪水资源化”。淮河在夏季时洪水泛滥,冬春季节时又非常缺水,把夏季的水害化成水利,造福于人类。 
  “洪水资源化”的种种工程措施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。淮河流域已建成的水库有5700多座、总库容达到270多亿立方米。正在建设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最多可蓄水近百亿立方米,不仅可减轻洪水对淮河干堤的冲击,还能在枯水期为农业提供水源。




E-mail : webmaster@waternunc.com

© Waternunc.com 2003